现在市面上的无糖饮料慢慢的变多,据说“0糖0脂0卡”,看似健康,真的是这样吗?
近期,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非糖甜味剂的使用指南,系统地对非糖甜味剂的健康效益进行了证据评价,并提出了使用指南。
我们都知道,游离糖的过量摄入会增加超重、肥胖以及一些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风险,世界卫生组织在以往也已发布了限制游离糖摄入的指南,其中提到成人和儿童游离糖摄入量最好控制在占总能量摄入的10%以内,以降低不健康体重的增加和龋齿发生的风险。
因此,慢慢的变多的人开始关注非糖甜味剂,一方面既可以感觉到甜味,增加食物或饮料的口感,另一方面还能减少游离糖的摄入。
其实,非糖甜味剂就是我们所说的“代糖”。在该指南中,非糖甜味剂是指所有未被归类为糖的天然存在、人工合成或修饰的非营养性甜味剂。
常见的非糖甜味剂包括安赛蜜、阿斯巴甜、爱德万甜、甜蜜素、纽甜、糖精、三氯蔗糖、甜菊糖和甜菊糖衍生物。
由于低卡糖和糖醇(多元醇)是含有能量的糖或糖衍生物,因此,该指南中的非糖甜味剂不包括这两者。
很多具有甜味的无糖饮料,往往是添加了非糖甜味剂。尽管没有摄入糖类,但这些非糖甜味剂也会对体重控制、肥胖等有一定影响,并不是可以因为其不含糖而无所节制地饮用。
在世卫组织发布的指南中,非糖甜味剂的使用是指消费者摄入含有非糖甜味剂的食品或饮料,或在食品或饮料中添加非糖甜味剂,而对于药物、个人护理和卫生产品中含有的少量非糖甜味剂则不包括在内。
经过对大量关于非糖甜味剂的科学研究进行评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不建议使用非糖甜味剂作为控制体重或降低非传染性疾病风险的手段,这一指导意见适用于除糖尿病患者外的其他人:各年龄段的儿童、包括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的成年人群。
这是因为,现有证据说明,在降低成人或儿童体脂方面,使用非糖甜味剂并没有一点长期益处,反而经常使用非糖甜味剂可能会产生不良影响,增加成人患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率的风险。
此外,有限的证据还表明,在怀孕期间使用非糖甜味剂会增加早产风险,由此产生潜在的不良影响。
举例来说,在世卫组织纳入的前瞻性研究中,有发现较高的非糖甜味剂的摄入与较高的BMI和肥胖风险增加有关;在平均随访13年的长期前瞻性观察研究中,较高的非糖甜味剂摄入量与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以及全因死亡率的风险增加相关;在病例对照研究中评估,使用非糖甜味剂(主要是糖精)与膀胱癌症风险增加相关。
因此,想要控制体重,减少体脂,一味地依赖非糖甜味剂是不长久而且是不安全的。应当注意合理搭配膳食,同时保持适度身体活动,“管住嘴、迈开腿”,做到吃得健康、动得健康,如此才能真正安全且有效地达到控制体重的目的。
世界卫生组织15日发布一份关于非糖甜味剂的新指南,建议不可以使用安赛蜜、阿斯巴甜、糖精等非糖甜味剂来控制体重或降低非传染性疾病风险。常见的非糖甜味剂包括安赛蜜、阿斯巴甜、爱德万甜、纽甜、糖精、三氯蔗糖、甜菊糖和甜菊糖衍生物等。低热量的糖和糖醇为含有热量的糖和糖的衍生物,因此不属于非糖甜味剂。世卫组织指出,该建议适用于除糖尿病患者以外的所有人,以及所有添加非糖甜味剂的食品和饮料,但不适用于牙膏、护肤品、药物等含有非糖甜味剂的个人护理和卫生产品。
近年来,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组织的食品安全抽检中,发现偶有不良商家在面粉中加入甜味剂,制成所谓的“香甜老面馒头”。馒头作为一种日常摄入量较大的主食,和糕点在饮食结构中区别很大,而长期大量食用含甜味剂的食品,并不是一种健康安全的选择。吃了有甜味剂的馒头是否有危险甜味剂既不是“魔鬼”,也不是“毒药”,科学合理使用甜味剂还能帮助部分人群降低糖分的摄入,促进人体的健康。如果少量食用了违规添加甜味剂的馒头,不必过于惊慌,建议关注身体健康情况,有不适感及时就医。
专家精确指出:不应直接将人工甜味剂与心血管疾病挂钩,而应继续深入这一领域的研究。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非糖甜味剂,一方面既可以感觉到甜味,增加食物或饮料的口感,另一方面还能减少游离糖的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