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因被曝出“使用过期原料”“椰肉丁闻到馊味才废弃”等问题,现制酸奶品牌茉酸奶被推上风口浪尖。
随后,茉酸奶致歉:针对涉事加盟门店,茉酸奶总部已经安排即刻闭店,并将永久与其解除合约。针对媒体曝出的茉酸奶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北京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立即开展现场执法检查,目前多家涉事茉酸奶门店已被立案调查并停业整顿。
近年来,现制酸奶饮品接连翻车,还能放心喝吗?追求规模扩张下的现制酸奶行业,管理能否跟得上?谁来守护消费者“舌尖上的健康”?
茉酸奶主打鲜切水果、以“用料讲究”为卖点,却因使用过期原料、靠更换效期标签为水果“续命”而被媒体曝光。
据报道,茉酸奶北京市内4家线下门店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包括使用过期40余天的原料;更换或不使用效期标签,不按时报废原料;部分水果变色变质仍在接着使用;员工无健康证上岗等。
事实上,这不是茉酸奶第一次“翻车”。除了食品安全问题,茉酸奶还曾深陷“产品中疑似含有植脂末”质疑。
此前,根据多位网友晒出的茉酸奶制作原料,茉酸奶产品使用了一款名为“上野曼道牌雪糕”的原料,委托商是茉酸奶的母公司上海伯邑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该款雪糕的配料包含“葡萄糖浆、精炼植物油、乳清粉”等。
据专业人士介绍,“上野曼道牌雪糕”配料中的精炼植物油就是氢化植物油,也即植脂末。植脂末在氧化的情况下易产生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的一些疾病。
尽管茉酸奶并未直接承认产品原料中含有植脂末,不过不少消费者认为其后续推出“无植脂末”奶基底的举动,属于变相承认此前产品中含有植脂末。
在因为植脂末而陷入争议之前,茉酸奶第一次引起大众关注是其价格争议。去年7月,茉酸奶发布调查问卷,称其榴莲奶昔的原材料要更换成猫山王,价格将不可避免要上调,想征集消费者心目中的价格,价格选项分别为68元、88元、108元以及“我不买”。“一杯奶昔最低68元”,其高价也让不少消费者难以接受。
茉酸奶以高端、鲜活等卖点吸引消费的人,这也代表着茉酸奶应该以产品的质量稳定性、食品安全的保障、服务体系来匹配消费者的需求。在较高端的品牌定位下,茉酸奶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不仅损害了品牌形象,更动摇了消费者对于品牌的信任基础。
《2021年酸奶消费趋势报告》显示,在国内的乳制品消费市场中,消费者喜欢购买的乳制品类型中鲜牛奶占比高达86%,而酸奶的占比位居次席。不少现制酸奶打着“健康”“鲜制”的旗号,标榜“低糖”“低卡”“低脂”,契合了不少消费者追求健康、养生的需求。
不仅是茉酸奶使用过期原料翻车,Blueglass品牌也被爆出配方不透明负面事件。不少网友称喝了Blueglass“畅”系列酸奶后会拉肚子,还有网友称喝完后“多次腹泻、吐胆汁,去医院检查被确诊为急性肠胃炎”。
今年3月,上海市消保委公布了宝珠奶酪、Blueglass Yogurt 、茶酪酪、K22相关现制酸奶产品的检验测试的数据,结果显示,上述产品分别存在脂肪含量比蛋白质含量高、含糖量高、酸奶含量少等情况。
主打“健康”和“天然”概念的现制酸奶在受消费者追捧的同时,却陆续出现部分原料不健康、宣传与实际不符、热量较高等现象,这让大家对现制酸奶到底含有有多少健康因子打上了问号。
“酸奶作为一个发酵产品,现制本就是一个模糊概念。”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表示,现制酸奶其实类似于预包装食品中的风味发酵乳,以餐饮形式呈现。但有些所谓现制酸奶,酸奶比例不高,更像酸奶风味饮品。
如果主打现制酸奶的品牌或者产品没有公开产品配料表,消费者只可以通过品牌宣传来了解和选择,而品牌宣传的内容和实际存在一定出入。
“很多企业喜欢打健康牌,但实际上健康是总体膳食均衡,单一产品无论多么‘健康’,也并不代表能吃出健康来。另外,像一些品牌主打配料表干净,而背后也是存在一些‘坑’,比如一些复合调味料、香精,在配料表上是被隐藏不公开展示的。”钟凯指出。
2021年,茉酸奶调整经营战略,在专注产品的同时,兼顾供应链及内部组织架构建立和品牌运营等领域,茉酸奶的加盟商模式也在同年应势而生。
资料显示, 2021年底,茉酸奶门店不过90家。目前,茉酸奶在全国200个城市拥有超过1600家门店。
“一方面,通过大力扩张加盟店规模,企业在供应链上获得更强的话语权,有助于降低店面成本;另一方面,公司能够利用规模扩张带来的销售增长、利润提升和品牌影响力,为后续的融资或IPO等资本运作准备好。”中国特许经营与连锁经营领域的专家李维华表示。
但是,对于加盟商而言,成功开业仅仅是迈出的第一步,更为关键的是后续如何确保经营的正收益,这是门店持续盈利的关键。销售额的局限,有几率会使在加盟店铤而走险,从而增加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
潮新闻评论称,茉酸奶食品安全问题背后,便是一味追求规模扩张之下管理的拉胯。
“以此次被曝出的茉酸奶事件为例,其问题并非源于供应链端,而是由于加盟店在前端操作环节未能达到规范性要求所致。这一事件凸显了门店管理存在的疏漏,更深层次地反映了品牌总部在加盟店管控策略上的挑战与不足。”连锁产业专家、和弘咨询总经理文志宏补充道。
守牢食品安全红线,品牌自身要树立诚信经营的理念,从源头把控产品质量,不偷工减料,如实宣传,同时要及时反思内部管理存在的漏洞,完善门店考核制度,把对门店的监管责任落到实处。
此外,相关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管,制定严格的行业标准和安全准则规范,对市场上的产品做定期抽检,确定保证产品质量,共同守护消费者“舌尖上的健康”。
(资料来源:河南日报、新京报、中国新闻周刊、南方都市报、澎湃新闻、极目新闻、浙江日报、北京商报、上海市消保委、央广网)